【施政報告2020】高中通識科將改名考評改合格與不合格 課本送審及課程內容刪減一半
發布時間: 2020/11/26 17:21
最後更新: 2020/11/27 02:35
最新一份《施政報告》提出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,糾正科目被「異化」的問題。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午(26日)在記者會公布,通識科將維持「必修必考」,但評級將簡化為「合格」與「不合格」,並取消獨立專題探究(IES)及刪減課程內容令課時減半,當局將更改科目名稱,並將訂明重要學習概念、重視學習國家發展及《憲法》等,增設內地考察。
楊潤雄否認意圖弱化科目或改推「國教科」,但形容通識科過去被「污名化」、被指是「時事科」等,認為改革後會有個「新開始」,冀最快可在新學年落實。
維持必修必考 增內地考察
新高中通識科自2012年中學文憑試開始進行考核,楊潤雄表示,通識科的爭議從未停過,甚至被「污名化」,被指變成「時事科」、變成規範式應試模式及「思考二元化」等,形容社會對這科存在不信任,對教學造成困難。
政府綜合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建議,同時回應社會關注,決定按通識科課程宗旨和目標,精簡課程內容、鞏固知識基礎,以及優化教材及考評安排。至於刪減內容細節及科目的新名稱,楊潤雄說仍有待課程發展議會商討,又說「愈快推愈好」,如果明年9月能夠實施,當局亦不會猶豫。
楊潤雄指,科目將維持「必修必考」,但中學文憑試評級由原有7個評級(1至5**)改為只設「合格」與「不合格」,取消獨立專題探究,刪減課程內容及課時一半,原有250小時課時將減約100多小時;但同時增設內地考察,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,但不會計分,並會設立「適用書目表」,即通識科教科書將正式納入教育局送審機制。
楊潤雄指,課程重整後,將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國民身份認同,以及「學習國家發展、《憲法》、《基本法》和法治」等,包括保留香港及國家發展、國家與香港關係等。
教育局亦會與大學等探討大學聯招方案,而現時正讀通識科的學生,則會沿用現有安排。
部分改動推翻專責小組報告 楊潤雄稱只是細節不同
楊潤雄在記者會上多次強調改動整體方向跟專責小組建議相同,稱「只係『細節』唔同」,但對比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花逾2年籌備、於9月提交的最終報告,倡維持原有評級制度,IES僅列作選修,亦未提改名及增設內地考察等,被質疑是推翻小組報告,詳情請看:【下一頁】
楊潤雄解釋,過往考試評級的理據亦惹人懷疑,包括如何在考試內考核解難、綜合學科能力,現在的修改基礎為,局方覺得如果學生繼續學習,達到基本要求就足夠,不用以考評分辨學生應有幾多級。他強調科目仍有固定課時,稱其核心地位和重要性不是因為如何評分而定,「千祈唔好覺得唔再去分,佢就一定無哂心機去讀;或者調轉因為少咗考試壓力,反而學得更加好。」而現時有9成學生都取得2級或以上的合格成績,日後升大學門檻理論上由「3322」變成「332+合格(Pass)」。
IES方面,楊潤雄指既然專責小組建議不用必修,所以取消,相信可釋放空間,認為學生透過IES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,亦可透過其他科目培養。他強調無意圖弱化某一科,只希望「做得更加好」,認為科目維持必修必考,是反映當局重視這科目。
內地考察方面,他說考察配合中學階段起碼一次機會做考察的目標,認為未必需要額外花太多時間,強調考察不會成為學生成績一部分,科目評核只會看考試成績,詳情請看:【下一頁】。
至於課程內容如何刪減及組合,亦會交由課程發展議會討論,對於過去涉及較多爭議的「今日香港」單元會否被保留,楊潤雄說該單元亦涉及香港制度及經濟等,「唔好話唔畀討論時事就無咗『今日香港』」,並說一定會保留關於香港制度、發展、國家發展、國家與香港關係,以及一些世界性議題如環保及世界衞生的議題,並會向課程發展議會提出希望加入未來科技對生活影響的議題,「大體上維持以前通識大綱」,課程調節細節則交由專家討論。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記者:徐紹軒、馮琪雅